“精”上加“精”,让致富路子更宽、更稳 自从举国上下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百万扶贫干部和千万贫困老百姓携手共进,凿山开路、遇水架桥,通过找路子、要方子、甩膀子、迈腿子等办法,找到了一系列脱贫致富的好方法,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家庭终于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原来想都没有想过的好日子。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貌多样化地区,各地的水土、气候、人口密度差距都很大,各个地方只能走适合自己的路子,到目前为止,还有少数地方人民还处于贫困线上,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新的“贫困人口”。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扶贫产业生命力不强、后续发力不足,就要求我们在“精准扶贫”的“精”字再下功夫。 发展产业要“精细”。产业,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到每一村,每一户还可以再“精细”。比如,同样是发展养猪产业,这个村可以主打饲料生产,那个村可以主打小猪培育,另一个村可以主攻肥猪出栏,各自发挥各自优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家庭来说,地势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家庭,可以帮助其发展规模养殖;没有文化又没有养殖条件的,可以推荐到养殖场打工;有经商经验、闯个市面的,可以帮助其建立销售网络等等,把扶贫产业再精细化,把劳动力再精细化分工,真正实现“按需劳动”,才能避免“一窝蜂搞事情”“有产品无销售路子”等现象出现。 生产产品要“精细”。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造成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衣服,有喜欢黄色的,有喜欢黑色的,有喜欢高领的,有喜欢浅领的。所以,无论什么产品,生产的种类越多,青睐的消费群体就越多。因此,我们在扶持好大产业的前提下,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再进行“精加工”。比如,四川凉山地区的荞麦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原来主要用于老百姓的日常口粮,市场接受人群就很受限制。如今,除了有荞麦面、荞麦酒外,还开发出了荞麦文化游、荞麦糕点、荞麦茶等等,每一个系列又分很多个小系列。这样一来,不但满足了市场需要,还让各类人群都有活干、有钱赚。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脱贫攻坚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我们还得继续向前,要带领脱贫的老百姓向小康生活、向富足生活迈进,这就需要我们在扶贫工作上再“精准发力”,再“精细化谋事”,把“任劳任怨”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老百姓的致富路子才更宽、更稳。(五通桥教育局 黄勇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