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回复: 0

莫把“留墨”当“留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71

主题

0

回帖

513

积分

记者

积分
513
发表于 2019-7-18 14: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热议。笔者认为,这恰是工作“留痕”为工作“留墨”背了锅。为了应付检查,简单机械的材料堆积是“留墨”,而“留痕”则是对工作环节的记录、内容的追溯和结果的检验,既是对自我工作的总结升华也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
    真正的“留痕”是“一鞭一痕”的留下痕迹。组工干部的工作繁多庞杂,经常文章“一茬接着一茬”写,报表一个接着一个报,既做文字匠,简直是文字的“搬运工”,案例的“生产机”。有效的工作“留痕”,“一鞭子一痕迹”是基础,让开展过的工作有迹可循是“底线”。通过对相关文字、活动照片的整理,对工作开展的过程有效记录,这既是“合格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自我劳动成果的归纳总结,更是为单位留下有迹可循的工作痕迹。
    真正的“留痕”是“刮垢磨痕”的去粗取精。“贵文则丧质,近质则太秃,刮垢磨痕,卒不能到史”。车辙马迹,留下的永远是痕迹最深的一条,再大的电脑内存也不是为无关紧要的材料做准备的,“留痕”还是要精益求精,有所筛选。对内可以保留文字编辑、表格修改的过程材料,对外还是要条理清晰的将工作原委保存,比如上级通知、工作方案、开展过程、取得成效等逐一建档保存,以备上级部门的检查和后人的查阅。
    真正的“留痕”是“无斧凿痕”的总结升华。若仅是材料的堆积和文字的叠加,那么就是对“留痕”的最大误解。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工作项目的开展,总得有一些现实意义的产生。“无斧凿痕”是对“踏石有痕、抓铁有印”的再次升华,组工干部既要踏踏实实做“孤独的文字匠”,让人透过文字感受到文路、文心、文化,又要有所创新,做“思想的传播者”,让人通过文章看到工作开展情况、取得成效,留下具有传播力、引领力、穿透力的“痕”。(作者:陈海娇)





上一篇:听诉求解难题,为民服务是宗旨
下一篇:为“先禁”带动“后禁”叫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时代新声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4-4-19 21:24 , Processed in 0.23214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