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大叶女贞,美国秋红枫……近年来,某市已经更换了好几茬行道树。而每次树种“升级”,城区的树冠率都会下降20%。眼下,城市绿化正在许多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类似现象亟待关注和解决。(7月9日 《人民日报》) 随着“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无论是社会成员在规正个人生活方式上,还是国家在工程的开发建设上,都时刻以“绿”为准。这一观念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绿色基础”,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做到了发展与保护相伴而行。 绿色之路,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如何走好还需慎定。当前,有一部分地区及领导在打造绿色工程时过于注重“拿来主义”,把发展建设相对较好的地区经验一股脑的堆在自己的“家门前”,并且不加甄别和调研,直接在政策上照抄照搬,在做法上“照猫画虎”,导致方式与实际错位,弱化了绿色发展的效果,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如新闻中所讲的树木屡屡更新的问题就是其中的一方面,并且在多地都有此情况发生,造成了不小的消极影响,亟待解决和考量。 说到底,想让城市的发展之“绿”常新,因地制宜才是关键。不妨再回品新闻中的例子,对于城市打造绿色工程来说,植树确实不失为一条妙计,既美化了环境、涵养了生态,又带动了城市整体经济链。但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都不尽相同,如果以一个品种在同样的地方栽种,成活率便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应先做好了解土壤结构等客观工作后,在着手落实。以此推之,对于其他的绿色工程来说亦是如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或打造林业项目,或培植有机农产品等;在营造绿色环境上,或植树栽花,或实施无垃圾化。只要是符合当地实情的,都可以对绿色城市起到呵护作用。 发展之“绿”常新,城市才能美下去;发展之“绿”常新,人民生活才能好下去。只要做好因地制宜,找准建设方向,定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填给绿色久久的生命力。(韩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