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包”干部难做“扁担” 衡敏
无论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还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亦或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等,无不说明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才选拔、储备策略始终正是有锻炼、磨炼、锤炼经历的干部。
就在广大年轻干部“蹲苗”的同时,也有两种年轻干部的成长值得警惕。
第一种:“花瓶”干部。这种干部最大的特点就是男孩阳光,女孩丽质。他们被机关直接招入,代表机关“门面”,主要从事“外务”活动,比如迎接上级领导和各种各样的检查,争取留下“第一好印象”。这样的干部与“公关”差不多。
第二种:“提包”干部。这种干部最大的特点是机敏、灵动。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早到机关提前打开领导办公室,打扫卫生、准备好开水等,领导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帮领导带带文件,提提包。这样的干部就是书记、局长的“联络员”。
以上两种干部,虽然没有“寒彻骨”“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式的经历,但提拔却比谁都快,“提包”两年提拔成部门负责人,成为常态。这样的成长因为缺“钙”,没有磨炼出担当大任的款肩膀、铁肩膀,很难行稳致远。这一点,在近年来年轻干部违纪破法案例上已经暴露无遗。
基层既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人才的储备库。到机关工作是大多数基层年轻干部的夙愿。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既为基层干部带来福音,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福利”,必将激发更多年轻干部奔赴基层,“知识青年到基层去”,已经成为新时代潮流。
嫩竹做不了扁担挑不起重担。对才出校门就进机关的年轻干部应该主动请缨去基层,同时机关领导也要实时关注这些干部,把他们放归“山野”,在基层,在最艰苦的地方扎根百炼成钢。(衡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