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x20054130 于 2018-8-30 08:54 编辑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巴克提出所谓“沙堆效应”,简单来说是指沙堆达到某种“临界”状态,沙堆的结构将随每粒新沙落下而变得脆弱,最终发生结构性失衡。有的人用“沙堆效应”来形容现如今这个信息呈指数级增长爆炸的时代,个体的崛起使得最后一粒沙子是什么、在哪里变得不可预测。而年轻的我们,面对扑面而来纷繁杂乱的信息,如何去粗取精、泰然自处却是个真实的命题。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中国传统哲学有句话早已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要“心”不变。“红色理论家”郑德荣、“善梦者”钟扬、“农民书记”姜仕坤、“铁汉”张进……这些让人敬佩的同志,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们敬佩、怀念、学习他们,是因为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他们始终怀揣着一颗对党尽忠的赤诚之心、一颗对人民敬畏的服务之心、一颗对工作勤勉的担当之心,唯有这颗不变的“心”,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谓的共同属性,即使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而他们留下的足迹、成就的事业、传承的精神将永远为世人津津乐道。     要“声”不变。孤卧海上的开山岛送走了坚守三十年的王继才,呼啸的海风、拍岸的波涛中仿佛裹挟着他初登岛时的倔强,他说 “我不会认输”;仿佛还能听到他拒绝“通融”的义正言辞,他说“不干净的钱,不要”。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而楷模的印记不仅体现在他宝贵而短暂的生命里,体现在190多面被风雨撕破的国旗、40多本海防日志中,更是深藏在他“我走了,谁来看护开山岛啊?”的讷讷之言中。     要“情”不变。这两天,雅加达亚运会各大赛场上,中国健儿奋勇夺金,记者采访背后故事,运动员们不约而同的说出了心里话:“没想那么多,就想站在领奖台看着国旗升起来”“看不到国旗就难受”,口中虽言没想那么多,心里却明明饱含深情。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到,面对枯燥的运动生涯、艰苦的训练活动、强大的竞争对手,是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了他们为国争光的激情,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支撑着他们踏出勇敢追求梦想的脚步。     上善若水,大道至简。年轻的我们偶有对世事感到困惑、对未来感到迷茫、对困难望而却步,这时不要忘记只要坚持住“心”不变、“声”不变、“情”不变,我们定会找到前进之路、解困之法,即使预测不到最后一粒沙,也可在大千世界中挺直脊梁,勇敢涉世。         (作者:刘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