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党的十九大代表王传喜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王传喜之所以能成为“时代楷模”,正是在于他有事不避难的“韧劲”、不计个人得失的“憨劲”和勇于改革的“闯劲”,就像古代寓言里的“愚公”。(7月9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愚公移山”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故事中的老者目标坚定,凭借自己的双手与大山做着“斗争”,并留下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豪言。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正与我们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无论是“愚公移山”故事中的那些邻居,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短视者,他们总是对于这种“愚”的态度持不屑的态度,认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思考,决定事业成败的就是智慧,一味地靠蛮力去工作既不符合人们心中长期形成的评判标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偏离既定目标,受累不讨好。 诚然,灵活的思路与高深的智慧是做任何工作时都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日常性的本职工作,还是当前的基层振兴和扶贫攻坚工作,都需要领导者和是全体公职人员结合现实情况去研究并探索更加新颖有效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这种过于夸大智慧作用的思想,使一些人染上了“纸上谈兵”的陋习,不调研、不出屋、不努力,把未达标的任务或者尚未完成的工作的最终原因都归结到没有好的方法上。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工作其实并没有多少捷径可以走,都是需要按部就班甚至不断重复才能完成,尤其是扶贫工作,方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把群众的小事解决好,把党的政策传达好,把富裕之路走好,才能化坚持为力量,让执着添动力,实现新时代全民富裕的梦想。 说到底,“愚公”精神就是敢啃硬骨头的气魄,就是坚定不移的态度,就是铁打不动的决心,党员干部们只有学的会“智叟”,当的了“愚公”,才能不负初心、牢记使命,让走在新时代伟大征程的脚步更加稳健。更加轻盈。(韩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