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发现一个常见的现象,每当参加会议或培训时,偌大的会场没坐满,总有人走向最后一排。尽管工作人员组织动员能使其前移几排,但大多也只是不情不愿象征性挪动一下。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的大会场,尚不说坐在最后一排的听会效果如何,单是放眼望去,前后之间的“断层”、稀稀拉拉的“散兵”,就给人散漫懈怠之感。(8月28日 《人民日报》) “前”与“后”,虽然只是两字只差,但其所代表的意义却天地悬殊。再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学生,总是比名次靠后的学生有发展;在公司中,业绩靠前的员工总是比业绩靠后的员工得到更多的表扬和薪金。其实,处在前面的人和处于后面的人并不存在能力上的高低之分,究其原因是上进的心的离开了他们的胸膛。 这对于政府各项会议的参会情况来说亦是如此,有人在参会时选择坐在前排,而有人则长期稳坐后排,往往前排的人比后排的人工作效率都要高,也能够更早的得到重用。可能处于后排的与会人员会表示,虽然开会在后排,但是干起工作来绝不退缩。这种狡辩从实际效果和现实情况来看说服力并不高。 首先,声音的传递是随着距离变化而逐渐递减的,这就意味着前排就坐的与会者能够更清晰的听到领导传达的会议精神,并且通过近距离观察领导的面部表情判断出那些是会议内容的重点;其次,前排就坐的人员更能让领导快速记住并了解,有问题及时提问避免了会上不太懂,会后全部忘的窘境。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前排就会的人员没有想过要中退场,没有把会议当做过场,就注定了他领会精神更快,更高效,并且在执行时更有力。 说到底,能够坐在前排的人,他们的责任心相对较高,使命感相对较强,一般都是党政机关的骨干,或者有志向的公职人员。他们今后的发展以及被重用程度,都能够通过一个小小的会议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能够坐在前排,就代表了他们奉献的初心不减,只有初心不减,为人民服务的斗志才能够不落后,也才能够担负起更大的使命,成为国家栋梁、群众的依靠。(韩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