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布夫惹古 于 2018-8-28 09:54 编辑
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一文,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其实,做人如同作文,人生亦须“勇改”。有人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字不改”。追求完美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正如哲人所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此,一个“改”字十分可贵。“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吾日三省吾“过”,有利于减少谬误,校准人生的航向。(8月28日,人民日报)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一个人来说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也有偶尔犯错的时候,但我们党在关键时刻能力挽狂澜,从危机中走向新生,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对党员干部来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是指政党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的自我揭露和剖析。党内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本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把“利剑”。 要充分发扬民主,要营造讲真话的良好氛围;充分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畅通诉实情的渠道,达到及时反映问题,发现问题,出实效的目标,让人民群众能说话、敢挑刺、多建言,对问题不遮不掩,小毛病细致全面查,大问题下大力气整改。做一名党员干部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上去是小问题,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会发展成大的问题,就如同一个人,一点小病不及时医治,到最后可能会发展成一个毒瘤。党员干部要敢于“亮剑”,及时斩除“病根”,时刻保持“健康”。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不能改正问题。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能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培养更多的好干部,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批评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纠错误、促团结、鼓干劲,把人心聚得更齐。党员干部要不怕亮丑揭短,要敢于把自己和别人的问题摆出来,接受其他党员和群众的批评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区别不同情形,分别开展提醒谈话、约谈、诫勉谈话,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警示、早纠正,预防党员干部由轻微违纪发展到严重违纪甚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作者:布夫惹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