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火爆的“痕迹”管理降降温
冯静
据媒体报道,中部某省一个乡镇近日举办了一次“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活动要求各村第一书记协同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准备2014年以来的所有脱贫攻坚资料,到镇里进行比赛……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
雁过留声,事后留痕。近年来,“痕迹”管理大行其道,开会要拍会场照片,下乡要跟拍,脱贫攻坚要填各种各样的表册,并装订入档案盒……这些栩栩如生的照片,沉甸甸的资料盒不仅给人一种“现场直播”的画面感,而且给人一种全程监督的真实感。不可否认,“痕迹”有“过程再现”的成分,但如果因为有了“留痕”就松于日常监管,则是“遥控指挥”,难免落入“甩手掌柜”的窠臼,滋生出新型形式主义。
“痕迹”管理过度必然催生“刻痕”现象。当前,各种各样的微信工作群、QQ群其中一个功能就是“留痕”,谁做了什么工作,谁的工作有新意,有亮点,或者是有成绩,往往都会发小视频、照片“晒群”。既让领导看得见,又利于同事之间学习交流。也正因为如此,诸如抗洪抢险、“一卡通”清理等突击性工作机关往往会要求基层“留痕”,把工作照和小视频、抖音等发群里“备查”。在大家纷纷“晒靓照”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会为之四处“刻痕”玩摆拍。结果原本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警示教育,有人煞有介事地从会场不同角度拍出多张照片,以假乱真;有的不是为了抢通山体滑坡造成的交通堵塞,而是为了找一个可以拍照的场景……工作重心都放到了如何拍出“震撼”的效果,而不是解决问题,是本末倒置。不留痕迹的摆拍,主管领导喜洋洋,滑头干部美滋滋,做实事的干部“很受伤”。
“痕迹”管理管不了“到此一游”。时下,正值炎天暑地之际,有领导下基层慰问群众,拍照的干部也是很有“水平”的,只要领导一与群众握手马上抓拍,然后配图说“与群众一起苦”,其实绝大多数时候领导都在车里吹着空调“隔窗观望”;会场“留痕”往往是这样的,在拍小视频和照片之前,先要拍肩、扯袖先进行提醒,打瞌睡的打起十二分精神,玩手机的先把手机收起来,交头接耳的立即正襟危坐,等“留痕”结束,继续我行我素。学习啦、开会啦,走基层啦,人在现场,心在他方,不过就是“到此一游”。
现场监督不能少。当前,“留痕”式监管就像是“流行感冒”,处处“留痕”已经成为工作常态,可以见证绝大多数干部工作的状态,但留痕”留得住干部的身却留不住干部的“心”,特别是少数眼睛向上,只求留给领导“好看”的,却不管群众满意的干部,为“有痕”而“刻”意为之,靠“留痕”隔空监督是行不通的,还必须突袭检查,现场跟进,及时红脸、扯袖、出汗,让其守规矩,知敬畏,站端行直致远。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问题还是出在“遥控指挥”“隔空监管”等慵懒散上,长此以往,就会给踏实干事的干部带来“累累伤痕”,不利于作风建设,不利于干事创业,饱受群众诟病,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冷静思考。火爆的“痕迹”管理该降降温了。(冯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