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是农业大市,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拓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让老百姓有货真价实的获得感。”山东青岛莱西市委书记庄增大说。(8月24日 光明日报) 民生政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基层正是落实这些政策的实施点,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施策,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因此,国家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开展工作时,不仅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还要求他们在过程中学会的“找补改提”,总结经验问题,以达到更好的发挥政策成效的目的,从而为百姓争取到更多的实惠,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基层工作重在务实,有的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盲目拔高政绩观,在落实政策时只管照本宣科、依样落实,毫不重视实效,却因自己的个人“需求”一味向百姓“求赞”,这边还没做出成绩,那边就想登上“火箭”,不但没有让群众获得实惠,还留下了一堆“非物质遗产”,“求赞”不成,反引来地区群众怨声载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干部做得好不好,体现在“事儿”上,百姓的评判标准也很单纯,就在于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想让群众满意,就得多下功夫,既要“走身”,还要“走心”。多下基层,了解群众所需所求,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有的干部说“做事越多,犯错越多,牵涉的问题越多。还不如顺其自然。”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是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吧?越是有问题,越需要党员干部迎难而上,解决问题,这是国家给予基层干部的使命,也是其职责所在。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在执行每一项政策时都能做到完美无瑕。但是,只有做过,经历过才能成长,只有改变了,做到了,才算成功。“好政策”必然经得起推敲,好干部也必然“秀”的出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功成不必在我”。是的,基层干部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摒弃“政绩观”,拿出“真劲头”,把“求赞”变为“实干”,用心的回应群众的期待,相信功过自有人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