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蒲立 于 2018-8-23 16:43 编辑
扶贫工作要“走心”,莫让挂职变“挂名” 今年6月,安徽省全椒县公安局一基层派出所副所长张虎在挂职全椒县古河镇再安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期间,因作风飘浮、工作不实、不按规定开展扶贫工作而受到全椒县纪委监委党内警告处分。(8月22日,人民网) 按理说,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派出所干警,应该对自己挂职所在村的村情应该非常的熟悉,再加之他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在偏远山区挂职过“第一书记”,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书记”了,但为何扶贫督导组来找他了解扶贫政策和村里情况时,他却一问三不知呢?除了他驻村时间短,对村情不了解外,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对贫困村没有用心。 最近几年,各地都选派了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担任“第一书记”,应该说,当地群众都非常欢迎、支持和配合扶贫干部的工作,尽量满足扶贫干部生活所需。面对扶贫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大部分的扶贫干部也会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用真心真情去对待群众、帮助群众,为他们谋发展,改善生活质量,有的为了当地的发展呕心沥血,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一心一意为安徽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又如四川省布拖县乐安乡萨嘎村“第一书记”吉力此呷,再如当前正学习的通江纪检干部景龙呈等,他们都为扶贫工作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人是情感动物,你对群众一分的好,群众就会对你百分的回报。人心都是肉长的,扶贫本身就要扶在心上,要的是激发贫困户的斗志,树立他们必胜的信心,让广大群众学会必要的务工创业致富的知识技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全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所以,带着感情去扶贫,像办自己的事情一样为老百姓们解决各种困难,而不是毫无感情,戴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去做事,有可能还会好心办坏事,引起群众的反感。 作为一名挂职的“第一书记”,张虎本应第一时间赶赴扶贫村了解村情、走访贫困户,为他们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但是他却凭着过去的“老经验”,认为不会有人来检查,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晚上不驻村,白天也经常请假不来,完全把扶贫工作推给了村里,当起了甩手掌柜,俨然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挂名”书记。 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存在,首先要让挂职者摆正心态,弄清楚“挂职为什么?”“为谁而挂职?”“挂职得到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挂职当成升职的工具,自然就不会沉下心,用心做事。因此,在挂职前原单位一定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挂职者真正把挂职工作当成事业认真对待,才有可能在挂职期间做出一番成绩来。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挂职单位以及原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原单位要全力支持挂职干部,全力保障挂职干部的个人权益不受损失,打消他们对挂职的顾虑,让他们对挂职锻炼充满信心。二是挂职干部要多向原单位汇报挂职情况,同时也要向原单位多争取政策和资金,为自己能顺利开展扶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坚决杜绝 “走过场”、“混日子”的现象,让挂职干部得到真正的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我们挂职干部,更要珍惜挂职机会,摒弃“跳板”思想,迅速实现角色转变,既要“身在”,也要“心在”,更要心身合一、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扶贫攻坚才能取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早日实现。 作者:蒲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