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织织复织织 于 2018-8-23 14:44 编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脱贫攻坚是什么?往大了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往小了说就是让每一个人不愁吃、不愁穿。然而,事实证明脱贫攻坚工作一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难在村民不配合,更难的是驻村工作队员“风筝”式的工作模式。 不难理解,谁都希望自己脱贫致富,但为何又有那么多非贫困人员说自己贫困呢?他们的回答是:“成为贫困人员才能享受政策,获得国家补助。”到底是哪一环节出了错,让他们滋生了不劳而获的想法。说白了就是一种不忿心理,为自己没赶上所谓的“好时候”不平衡。所以才会有争当贫困户,贫困光荣的想法。 当前,每一个贫困村都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并要求驻村队员脱产驻村,为的是切实增强其责任意识、摆正位置,主动与村民多沟通,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协助村“两委”做好各项工作。但往往有的人,到村后因为条件艰苦,屡屡提出不满,而对于要求走村串户的工作推三阻四,村是驻了,“产”也脱了,却忘了该干什么。面临上级检查加班加点完善材料,检查结束就开始“放风筝”式的工作模式,材料自己不入村不进户就能得来数据,不用问农户实际情况,也不用和村“两委”协商,完成任务就好,这样的“成就”如何推动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路修好了,国家和地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致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不富,国何强。群众最需要实实际际的利益,而不是空口白话,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同样驻村队员也必须和群众多交流,工作需要从群众中来,而驻村队员则需要到群众中去,才能让政策实实在在落到贫困群众身上,使他们在每项政策措施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利益,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战从始至终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水滴石能穿,再硬的骨头也能熬成汤。对于贫困群众而言,政策深奥难理解,而只能由驻村队员来讲解,因此才有了一遍不懂讲两遍,两遍不懂讲三遍,不断以此类推。足见不是风筝,拉一拉就能随风高飞,也不是纸上谈兵写一写就能脱贫致富,只有坚持把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从群众满意的事做起,才能带领群众走出贫困,奔向小康。 作 者:颜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