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那谁早安 于 2019-5-23 15:55 编辑
基层干部处于各项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基层年轻干部不愿留在基层、扎根基层,一心谋划着通过考试或借调,甚至辞职离开乡镇。 基层岗位何以成为人人皆想逃离的“苦海”?环境差、工作忙、待遇低、责任大、晋升难,是基层年轻干部心中“无以言说的痛”。 环境差,工作家庭难两全。工作条件艰苦、交通不畅、单位离家远……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基层干部对配偶、子女、父母的照顾,显得苍白又无力。而婚恋、生育及抚赡养等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问题,继而成为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最大的“后顾之忧”。 工作忙,正常休假欠保障。基层工作普遍琐碎庞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5+2”、“白加黑”是对基层工作最真实的写照。脱贫攻坚、环境保护、项目推进等重点任务,让基层干部基本处于“全天候”工作或者待命的状态,“想休不能休,能休休不好”是许多基层干部的心声。 待遇低,辛苦一年无存款。相对于起早贪黑的工作模式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工作环境,基层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可以说很一般了。以笔者本人举例,在乡镇工作三年,月收入近4000元,每月还房贷、吃饭、随礼金、通讯费……一番折腾下来,以“清贫”二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 责任大,位低言轻不敢为。签不完的责任书、解决不了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尽心、尽力、尽责后仍然可能“躺枪”的追责问责,让基层干部们的心态悄悄发生了变化,“求稳怕事”“宁可少干事,保证不出事”成为部分基层干部的行事准则,而“权小责大”的实际,更让基层干部想作为却又难以作为。 晋升难,僧多粥少没盼头。基层部门特别是乡镇政府,受编制和职数限制,能提供给广大青年干部的空间和平台实在有限,面对本就“僧多粥少”的局面,过多“空降兵”的出现,也让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受到影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让基层干部“稳得住、有盼头、敢担当、出实效”是形式所迫,亦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越是艰苦,待遇越好”的激励机制,从薪资水平、休假保障、办公条件、晋升渠道等方面出发,为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坚决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要求,切实扭转文件多、会议多、材料多现象,大幅度精简督查考核问责过多、过频、过度行为,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踏实工作。(作者:姚绍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