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依托“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与人社、公安、房管、金融、证券等部门及机构实现数据共享,对居民财产、收入、车辆等27个大项的数据进行比对,让符合条件者得到确认,让弄虚作假者无处遁形。同时,配合入户核查,及时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在不漏掉一个真贫困户的同时,严惩造假者。(8月23日 《人民日报》) 扶贫攻坚,不仅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阶段性工作,更是惠及百姓的长远性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帮扶过程中不断谋划更符合实际、更具效用的政策及举措,对贫困地区送技术、送资金、送人脉,不遗余力的守护者群众“口袋中”的幸福。从现阶段看扶贫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较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扶贫的专项资金、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不能把这些力量凝聚到关键点上,那么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又难以保障公平公正,更加辜负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点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从各地督导检查情况来看,确有一些不符合帮扶标准的人混迹在被帮扶的队列中,甚至常年冒领贫困救助相关资金。好在政府及时发现,并按规定对此类事件进行了处理,保护了属于真正贫困群众的“财产”。 之所以出现这般情况,说到底就是识贫的功夫不够深。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只有找到找准帮扶对象,才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的落实帮扶工作。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和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公职干部,一定要练就识贫的“火眼金睛”,确保工作精准到位。首先,要建立并运用大数据平台,学习江苏常州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认真核对数据,让弄虚作假者无处遁形;其次,要提高思想觉悟,把群众的疾苦记心上,把无私的豪情放心间,避免因徇私而导致的帮扶错位。如此,才能够在识贫上不出错,在帮扶上有效果。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没有“资格”却相对扶贫资源下手的人也要及时敲醒自己沉睡的良心,自觉遵守规定,拒绝弄虚作假,让需要帮助的同胞得到帮助,让道德永远占位。(韩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