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发后,如何让《通知》真正落实到基层,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负重中摆脱出来,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党委(党组)拿出切实管用的落实机制和实施办法来实现基层减负。在制定落实的机制办法中建议注意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精准。哪些是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无谓事务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为基层减负,如果不了解、不听取基层的意见,那么制定出的措施办法一定落不到关键重点上。各地区基层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各有不同、轻重各有差异,有共性的问题也有特性的问题,有较为突出的方面也有不太明显的方面,全国各地的共性问题和较为突出的方面在中央印发的通知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在各地执行落实中关键是要找准本地、本部门的特性问题和表现较为突出的方面来进一步细化相关机制措施,这是机制措施是否能落地见效的基础关键一环。建议在制定机制措施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基层的领导干部、一般职工、村组干部中广泛听取了解大家身边的基层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逐级梳理分析,理清负面清单,找出本地的特性问题和突出表现,有针对性的制定精准的措施办法。 二是整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基层干部的真实工作状态。原本基层人力就不足、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就较弱,那么“千条线”的繁重任务压下来肯定是难以负荷的,负荷不了的任务只能是应付式、形式化地去完成了。如果能把这“千条线”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基层的超负荷就一定程度上能得到缓解,基层重复劳动、无效应付也能得到解决。如何整合,就需要上级部门加强横向的统筹优化、共享联动。首先是工作任务数量的互通整合。对涉及多个部门职能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整合,统一安排、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归口,一个文件一个工作一个任务到基层,避免一项工作多头安排、多头上报。其次是工作任务质量的优化整合。上级部门在谋划安排一项工作任务时,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如何最大化地实现高效有效的落实上来对工作任务进行优化整合,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形式留痕的、无关成效的工作清单,让基层在推动落实中目的更加明确、任务更加集中。最后是信息数据的共享整合。部门工作都需要信息数据的支撑。上级部门的信息数据都需要基层逐级收集上报,基层干部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做数据信息的统计上报工作。就比如一个贫困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数据,可能人社局需要、扶贫办需要、民政局需要,如果每个单位都向基层发一个表格统计一次的话,那么原本相同的一个信息数据就需要基层干部重复收集3次。因此,对信息数据进行共享整合也能减少基层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在信息数据收集时尽可能将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整合,一次性、最大化、最全面的采集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内容。同时建立信息数据库,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数据共享机制。 三是适度。形式主义都是官僚主义逼出来的。如果上级领导急功近利,一味讲求政绩,大、赶、快、上,动辄拿问责处分来压人,为了不被处分、为了完成任务,基层干部只能是用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来应对。所以要从把握适度上来要求上级党政一把手和单位部门。首先是适度的差异。严格把控“一刀切”、“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任务,杜绝上下一般粗的工作要求、上下一个样的工作任务,有些文件和工作任务上级能消化的消化、能处理的处理、能完成的完成,控制直接转发的文件数量,一些主题活动、创新活动不能无限延伸,把握基层情况、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其次是适度的容错。“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哪里犯错被问责”。基层干部干事要么畏首畏尾、要么推脱甩锅,那都是过于严苛的考核问责造成的。所有的工作都落上“非常重要”的名头,每项工作考核都落上“一票否决”的紧箍,那么多的“重要”工作、“重要”考核,基层精力、时间、人力都不可能跟得上,只能疲于应付。因此要严格把控考核的权重,动态调整重点考核事项,给基层干部容错纠错的空间。最后是适度的时限。“今天来任务,明天报进度”。每项工作从安排到推动落实到见效都需要一段时间。一些大、赶、快、上的工作不少见,要坚决杜绝取消只为追求短期成效、实时政绩的短期突击工作,给基层扎扎实实、实实在在推动工作的时间。 四是联动。上级联动。制定上级领导、部门直接下基层调研、驻点解决实际问题的长效机制。把上级的领导力量、权力范围直接下沉到基层,既能分担一些基层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也能把对基层工作的考核了解落到日常。群众联动。就拿村干部来说,很多村子里细碎的小事,比如打扫环境卫生等大部分都是村干部包办代替。群众的作用没有调动发挥出来,村干部干得很累群众还不买账。所以,制定一些切实管用的关于组织调动发挥群众主动参与自治共建的办法措施,将有利于把基层干部从包办代替的琐碎事情中解脱出来。(黄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