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对北京、南京、杭州等6个城市的120个创新主体作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在其所在城市和单位得到了落实,但也有一些创新政策在基层落地时遇到困难,束缚了科研人员手脚。(7月5日《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相当一部分已得到落实,发挥了激励创新创业的积极效果。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在其所在城市和单位得到了落实,创新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创新政策在基层落地时还有困难,那么政策落实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难在“不执行”。部分政策执行者出于局部和个人利益的考虑,截留中央政策,不向下级单位传达,使得下级单位因不了解政策而无法落实。此外,有些执行部门和人员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不主动配合其他部门共同施行政策,相互推诿,致使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肠梗阻”的现象。 其次,难在“不配套”。一项政策出台以后,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衔接,也需要与之配套的资源。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当地现实资源达不到政策落实的要求,或者人力物力信息等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就会出现执行中“最后一公里”掉链子的问题。政策只明确了大方向、大原则,没有规定具体办法,一旦地方投入资源不足、后续跟进不及时,政策就容易被“悬空”,执行起来就会非常困难。 最后,难在“不彻底”。比如,一些原本能给群众带来益处的好政策,制定时候轰轰烈烈,但随着时间推移,热情减退,出现了“后继乏力”的现象。又或者是地方领导“新官不理旧账”,对某项政策无法一以贯之的执行下去,难以一竿子插到底,不仅损害了中央政策的权威性,也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干群关系的融洽。 造福群众、满足群众诉求是好政策施行的落脚点,要防止政策的“末梢漏斗”的出现,除了充分考虑中央地方利益均衡这一着力点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提升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担当意识。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领导干部要做好政策执行的表率,自觉做到“令行禁止”,模范执行决策部署,推动好政策的落地生根。此外,每一位工作人员要自觉不断学习新政策、研究新方法,提高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毛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