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基础研究非一日之功,而是久久为功。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需要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一招”。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鼓励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引导更多地青年人才投身基础研究。要突出学术导向,让人才全身心投入科研创新一线,培养一批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的科研英才,为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块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引导、高校培育的“有机链”,建强“主阵地”,确保基础研究“后续有人”。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复杂工作,需要上级部门牵头,无论评价机制体制如何改革,最终落脚点都应该是市场发展为导向和特征的。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切实树立良好的用才“风向标”。人才评价要面向未来,不仅对功成名就者认可,还需发挥识别和激发潜在人才的作用,促进创新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真正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要素作用。 优化提升人才环境。科技强国路需要一代代优秀人才的付出和“添砖加瓦”,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和生机赋能。要留住人才,就要抓好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环境,坚持“待遇留人”与“感情留人”相结合。一方面,围绕人才重点关注的住房、子女入学、养老、就医等问题,提供功能齐全、水平专业、标准规范的一站式服务,推进人才“职住一体”工作,解决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加大激励力度,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积极给予表彰,进行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奖励,让各类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