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燕双飞勾勒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描绘着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画面,一钩新月天如水见证着上九天揽月的传奇。民生幸福岂会躲藏在腐浊不堪的污水里,随处可见的垃圾里,昼夜不分的霓虹灯里?做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永葆绿水青山和璀璨星空,方能记得住乡愁,抓得住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是百姓最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凝思想、聚共识,奏响生态优先“主题曲”,把准生态经济航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典型范例的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平均海拔1500来左右,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气温极低,经济发展也一度落后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而现在的塞罕坝,一望无际的林海、星罗棋布的池沼,琳琅满目的物产、车水马龙的景象,摇身一变成为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乐园,直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构筑的不仅是绿色的梦,更是很多地区可以效仿的生态致富的梦,生态既赋予人们诗意栖居的空间,又是物质文明赖以产生的基础,更是建立幸福的根基。 强机制、守底线,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筑牢生态经济基石。俗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一张废纸在造纸厂可以重新加工生产,可能成为你下一秒需要的餐巾纸;一个饮料瓶,在插花爱好者手中可以成功装饰你我的家;一块废木头,在手工艺人的精心雕琢下,可以成为活灵活现的玩偶。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倘若加强回收处理工作,循环利用,亦能产生非常惊人的经济和环境收益,更不用说一些高耗能的产业,诸如钢铁产业,若能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必定能够平衡发展,势必会带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模式的一大推动产业的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全民福祉。 抓产业、促升级,奏响生态发展“共赢曲”,释放生态经济红利。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是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驶入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账本”,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品牌、概念和故事化塑造人文生态特征,丰富生态产品内涵,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让黑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环境孕育“摇钱树”、田园风光变成“聚宝盆”,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