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之旅中说道:“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三星堆遗址,从1929年开掘以来,于2021年又发现了多个祭祀坑中许多宝贵的历史遗物。璀璨的中华文化闪耀在川渝大地之上。 文化传承需要“守正”。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从仓颉到孔子,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三星到敦煌,五千年的文明,给中华儿女留下了辉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只有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中国文化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创新只有在传承上产生,才能成为有基础、有意义、有活力的创新,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性和价值,最近电影《长安三千里》上映得到了无数好评,48首唐诗贯穿了他的民族浪漫主义,由与唐诗的结合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说明我们越来越欣赏文化创新,只有赋予文化新力量,才能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如获新生。 文化传承需要“自信”。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但是现如今国外快餐文化的冲击给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崇洋媚外”的声音,但是在近些年“文化自信”的呼吁声中,我们也在逐渐做出努力,比如:汉服走入国际、新中式服饰的异军突起等等越来越多的国人赞美并深深热爱着我们的中华文化,汉语的教育也走出国门成了除了英语之外最为火热的语言。 文化的兴盛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文化的繁荣是文化进步的鲜明标识。巍巍华夏,壮丽山河。回顾历史深处,中华民族经历了千辛万苦。能够走过无数坎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华文化为我们克服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进的道路,用心灵的力量克服困难险阻,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