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垃圾分类 共创生态文明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习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全国完成造林约10.2亿亩,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多,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祖国河山更加婀娜多姿,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有目共睹。通过全国生态日,不仅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更是激励全民坚定信心、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国家重要指示和方针,也是与我们每一个老百姓息息相关。社区作为链接老百姓的最前端,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阵地。垃圾分类看似我们身边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实又是一件影响环境事关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要做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全民动手持之以恒齐心参与。 生活垃圾分类关系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上海以垃圾分类为支点,撬动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垃圾分类的主阵地、主战场。上海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下沉到社区,形成工作合力,使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倡导全民垃圾分类离不开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多方参与,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经过多年的积累,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完成了从“新时尚”到“好习惯”的自然演变。随着垃圾分类举措不断调整,志愿者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垃圾分类试点之初,志愿者常常是站在垃圾桶边,手把手指导居民如何分类;随着垃圾分类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居民们越发自觉,志愿者们无需“长线值守”,而是不断探索更有效、更多元的方式,让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一方面,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节约用水用电,做好垃圾分类,坚持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做生态保护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担责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