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对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在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洞悉社会发展形势之变,以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的美好生活。 回顾十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前行的每一步,“人民”二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十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人命运;城镇就业与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都有了大幅的提升,更多人家庭生活水平、幸福指数都在提高。 随着国家各行各业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亿万人民提供兜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人们的身体健康,“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是共同心愿,更是铿锵步履;“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是庄严承诺,更是发展成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强调增强贯彻落实的有效性,以实践结果评价各方面贯彻落实成效。从打通制度设计“最先一公里”与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到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治理各种形式主义,再到设置切实可行的民生福祉类指标,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民生工作体系越来越完备,方法越来越科学,效能越来越暖心,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红利、得到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无论走得多远、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