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淑女 于 2018-6-30 10:04 编辑
提到爱因斯坦的大名,大家都不陌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他的成就不仅在他的光量子理论以及科学的解释光电效应现象,而且开创了科学史上最为辉煌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他去世63年后的今天,许多地方仍然挂着他的画像,希望用伟人的事迹起到鞭策作用,对灵魂有所触动。当然,有没有触动灵魂当另说,但是不是所有的伟人真如传说中的“高大”、“伟岸”,就值得推敲了。 普林斯顿大学最近出版了爱因斯坦于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在亚洲旅游时写下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游记》一书,对于这本第一次公之于世的爱因斯坦私人日记,《世界华人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勤劳、麻木、肮脏?爱因斯坦私人日记竟然这么评价中国人》的文章,引起哗然无数。文章讲述了爱因斯坦对于在中国看到的许多现象的描述和感受。他这样描述中国人吃饭:“中国人吃饭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蹲着吃——就像欧洲人在丛林里解手时一样”;对于中国人的勤劳,他说:“即使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意识到痛苦,一个像羊群一样的特殊民族,更像是机器而非人类”;对于中国女人,他写道:“我注意到这里的男女的差别微乎其微,我不明白中国女性具有何种魅力吸引男性到这个程度,让他们生下这么多后代”,“就连中国的孩子们看起来都无精打采、呆头呆脑。”对于中国人子嗣众多、繁殖力旺盛,他这样感叹:“如果其他种族被中国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缺乏思想就是无法言说的凄凉之事”。该游记的翻译和编辑罗森克兰兹在序言中指出:爱因斯坦将日本人、中国人、印度人统称为“智力低下”的劣等民族,源于“生物性低劣”。 但他在公众场合又是怎样说的呢?1922年秋,爱因斯坦曾在上海短暂停留,当时引起巨大轰动,无数名流对他热情款待,赏画听曲,逛庙游园,面对上海大学的创办者、被誉为“当代草圣”的于右任对他的评价“现代人类之夸耀,不仅在科学界有伟大之贡献与发明”,爱因斯坦当时这样作答:“今日得观多数中国名画,极为愉快……推之中国青年,敢言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还多次在公共场合表达对中国的印象“极为喜欢”、“此间理想之气候,澄清之空气,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之印象”。他在上海被宴请时还对中国的饮食文明这样赞美:“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其烹调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往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给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这些溢美之词也不知是否与“呆头呆脑”、“缺乏思想”、“智力低下”“生物性低劣”等词相悖? 当然,他自己也不会想到,在贬低美国人的烹调“像往炉子里添煤”的时候,24年后的他会选择永久离开自己的祖国投向美国的怀抱:1936年,爱因斯坦因对德国产生厌恶情绪而离国,并在美国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这个国家中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其实,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正在患病,也希望健康的气氛能在自己的国家恢复,然而他还是抱着“国家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建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的存在而出现的”,“真善美的理想将我脚下的道路点亮,同时不断地赋予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面对生活”这样的信念与德国彻底脱离关系。但在2005年,德国却将爱因斯坦的这两句话刻在了政府大楼上作为对他的永久纪念。无论爱因斯坦当初绝然离去的背景、原因为何,我想这就如同一个家庭成员的相处,哪对父子没拌过嘴没上演过“全武行”?难道我们能因为邻居比较富裕、文化素质比较高、你难过时安慰过你就去做邻居的孩子?能因此就不要自己的父母?就和自己的父母脱离关系?虽然爱因斯坦的后半生都在为此决定而后悔,但毕竟有些事已无力再回头。 吴姝等人撰写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道德光辉》一文中认为“爱因斯坦有着平淡高尚的价值观”:生活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金钱会破坏恬淡的心境”。文中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1933年爱因斯坦受聘担任美国普林斯顿教授一职时,仅开出了“大约3000美元一年就应该足够了”的薪资要求,最后在院长以“如此低薪会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社会上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为由,“好说歹说”、“磨破嘴皮”才“迫使”他接受了16000美元的年薪待遇。另一个故事就是:德国某著名杂志许以1000马克的重酬,要重新发表爱因斯坦的一篇讲演稿,爱因斯坦“一再反对”未果后,最终点头应允,并提出了“稿费必须减少至600马克”的“苛刻”条件。 回过头再来看看1922年爱因斯坦决定来北大演讲前发生的故事:在得知爱因斯坦打算先去日本讲学再来中国讲学时,北大教授朱家骅去信要求先来北大再去日本,而爱因斯坦在信件中这样说:“你们的邀请的确在先,但是日本人提出了优越的条件(酬金2000英镑,以及我和太太的居住费)”,当他再次得到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回电许以的1000元酬金和担负北京期间的食宿费用时并不满意,“美洲各大学来函,所开各款,为数均在贵国至上”,并要求把1000元华币改成1000美金(当时可以买3辆福特轿车),另要负责他从东京到北京、北京到香港的全部旅费。 在当时北大财政拮据的情况下,蔡元培多方筹措,终于筹集出了资金,并在爱因斯坦来华前一天做了大肆宣传报道,遗憾的是爱因斯坦最终还是取消了北京之行,至于理由,时过境迁的今天我们已无需再去追寻。不可否认,爱因斯坦在他的专业领域内成就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个人的成就,除了看他在专业领域内的贡献,还要看他精神道德素养方面的成就。我们说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是不求名,不图利,不恋权,一心只为追求真理,他们的动力和勇气来自于对科学的敬畏和对真理的强烈探知欲,来自于强烈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一个人的成就和素养,爱因斯坦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家的成就和素养包括成功与失败,道德与品质;而成就和素养这两方面哪个更重要?他认为素养最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素养,即使成功了,那么也只成功了1%。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的成就是伟大的,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综合得分呢?就让真相留待时间来评判吧。 纵观过去的岁月,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的落后和贫穷的确让人瞧不起,而缺少了话语权的国家,许多事就被动了。所以,无论曾经被怎样的欺凌过、蔑视过,都希望那些过往能成为中国人卧薪尝胆和发愤图强的动力。只有国家真正富强了,壮大了,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中国人有了坚强的后盾,才能彻底站在世界之巅,昂首挺胸,傲视群雄。(作者:任淑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