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相距2300多公里的上海和云南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相遇了,按照“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双方在这场攻坚战中彼此交汇交融,相互碰撞。 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1998年开始对口帮扶,20多年来,沪滇帮扶合作从刚开始的上海单向帮扶云南,渐渐转变为上海与云南之间良性互动,双向奔赴。云南所需,上海所能,为了有效解决云南贫困地区的困境,给予援助资金的同时,通过沪滇经济帮扶,沪企入滇等合作,注重产业带动,积极推动各项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不断提升帮扶合作项目的效益。在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倾注大量人力、物力,打造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带不走”的资产建设。 取其精华,振复兴之路,上海每年倾注大量人力、财力定点帮扶,与此同时,每年云南组织各级干部组团赴上海学习考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企业到园区、从产业发展到城市规划,代表团一路学习考察、问策问计,触摸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新脉动”,学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经验。在企业园区,学习产业与创新的深度融合,聚焦产业发展基础本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和规范企业“走出去”,提升云南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外辐射力。在城市规划管里,学习城市建设、规划的理念,上海的城市规划是以人为本,并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深入挖掘城市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公园绿地、景观河流,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城市旅游景观体系。云南因结合自身传统文化、产业链,明确城市规划方向,提升云南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坚持精准聚焦,产业链逻辑更加清晰,比较优势更加凸显。 从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二十多年来,上海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坚持真帮实扶,为云南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云南和上海近年来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力度持续加大、路子越走越宽,合作空间十分广阔。如今,上海与云南结下的这份真情实意,正在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方向发展,双方的合作、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