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annie 于 2018-7-5 17:04 编辑
扶贫攻坚新路子 “非遗”助力开新花 据光明日报报道,石河子大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全国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聚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哈萨克族刺绣艺术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研修钻研,赢得学员的大力称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的开展是传承也是发展。据石河子大学教授郑亮介绍,举办这个培训计划最主要的目的,一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把这些散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民族创业结合起来,与产业扶贫、以人为本扶贫和系统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现代设计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走一条发展之路。 传承与发展会碰撞出火花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扶贫攻坚能相融相和?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局限在传统的“直系血脉”的传承,应用发展开阔的眼光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谋“新”路。文化部自2015年4月始,启动了对传承人群分批次普及培训、研修研习试点。类似石河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的培训机构在全国各地逐渐落地生根,孕育新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大力开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的新的血液,新的生机,新的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突破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牵引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加入民生建设元素,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吸引力,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扶贫项目的开展,让“软文化”也能成为“硬实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政府牵头,企业助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积极探索文化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新路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产业的振兴,带上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也为实现全面小康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作者: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