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几十年持之以恒搏击荒漠与贫困,库布其书写的绿色传奇,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树起一面旗,也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蹚出一条路。(8月6日,人民日报)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荒漠展望》报告,目前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地球40%以上的土地为旱地,世界人口的1/3居住在干旱地区。荒漠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环境和社会难题。而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提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地区,荒漠化是导致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加大了对沙漠和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沙区,有这么一群平凡的中国农民、第一线的林业人、最基层的父母官、最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数十年埋头改变,不言不语,不离不弃。纵使时光再艰难地拖行,治沙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透亮的声响、最深沉的底色。半个多世纪,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坚忍,就这样在一片片沙漠上表现了出来。他们每种一棵树,都是在承接大自然的战书。每治一片沙,都在靠近美丽中国的梦想。国家对沙漠治理工作的有力支持,集中财力、精力和人力大规模开展沙漠治理,在全球治沙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实践典范,创造了“库布齐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认为中国是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内蒙古是中国沙漠治理的先锋,库布其是中国沙漠生态治理的缩影。“库布其模式”体现了高度的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其最大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数千亿元人民币的生态财富,更重要的是让人类重新认识沙漠和利用沙漠,为世界更多的沙漠变绿洲带来了可能和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宣誓,也是嘱托;这是责任书,更是军令状。有了这嘱托和责任,才有了本世纪以来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这样不可思议的成就,让世界为之惊叹。 “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国”。中国方案,让越来越多的人从遥遥相望到心手相牵。在沙特,在蒙古,在澳大利亚,在非洲,在中东,在拉美,中国方案飞跃大江大河,为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