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该怎么办? 一进入暑假,河北初中生杨晓龙便开启了“游戏模式”——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手机要砸脸上的时候,也要“血战到底”。(来源:中国青年报) 像杨晓龙同学这样成天玩游戏不是个案,而是留守儿童的普遍现象。对孩子们来说,假期本是轻松一下,缓解学习压力的开心时刻,也是孩子们利用假期投入社会实践中,增长更多更全面的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留守儿童因看远离父母,不知道如何度过假期,更不知道如何去看田园风光,吸纳山里新鲜空气,只能成天窝在家里,面对手机、电脑荧屏玩游戏,不是“吃鸡”,就是打“大联盟”….废寝忘食地沉浸在各类游戏中,他们在“黑白颠倒”玩游戏中正渐失童心、失去快乐。 面对如杨晓龙同学这样沉溺于游戏中的庞大留守儿童群体,学校教育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校要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但也有的寄居在亲戚好友家里,有的则是自己照顾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由于隔代教养、亲朋搭帮教养使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品德、心理等身心发展方面存在问题日渐凸现。为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发展,学校需要给外出的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使家长做到创业、育儿双丰收。 二是学校要实施师生结对。留守儿童往往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长辈,学习成绩也差。因而很多表现良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所以,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少先队干部等必须改变观念,率先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谈心,交朋友,结对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逐步改变他们“差生”“后进生”的面貌,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协助,维护班规、校纪,充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三是学校要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绝大部分代监护人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情感交流沟通,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出现学习不认真,做作业粗心,玩就随心所欲,学习思想随波逐流,跟好的同学就学好,跟不好的同学就学坏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要通过一些活动,有针对性的转变监护人的家教理念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增强代监护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四是学校要及时帮助留守儿童。教育好孩子,首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等,要通过谈心、单独辅导、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及时和孩子进行电话谈心,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并且抓住时机,及时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使留守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促进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老师也要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学校和老师除无怨无悔地为留守儿童付出外,我们更要呼吁社会加强导向,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社会各界的有志之士都来关注,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家、校和社会环境,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无私地奉献!(马文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