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莫要走入“形式化”的误区
近日,国家级贫困县4800万修广场,仍有村民靠煤油灯照明的新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该地区的县城广场甚为壮观,四周更是高楼林立,然而巡视组经过调查却发现很多的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村民还在靠煤油灯照明。(中国青年网) 何谓扶贫,它是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户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村实施规划,旨在帮扶贫困户生存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这里的关键词是贫困户。而此地区却将重点放在了“面子”工程上,走入“形式化”的误区。试问难道将广场建好就代表着脱贫了吗?扶贫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个良心工程。是需要我们每名干部真真正正的深入到贫困地区,了解贫困的具体情况,找出原因,精准扶贫。而不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想一些“面子”上的事情。扶贫需要每名干部真抓实干,帮助贫困户、贫困地区摘掉贫穷的帽子。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的去完成。现在,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任务越来越艰巨,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有信心。 其实就目前的扶贫工作来看,很多地区很多贫困户已经成功的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涌现出了很多典型的扶贫案例,这些案例都在鼓舞着人们要将扶贫工作坚持做下去。因为这项工作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它不仅仅是让人们简单的改变生活现状更是从根本上影响着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因为扶贫,很多人不再像原来那样松散慵懒,主动积极的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因为扶贫,很多人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变,不再抱怨社会不公,而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扶贫,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也感受到了人的伟大。原来人们的创造力是这样无限。 扶贫的意义是深远的,不是简单的搞搞政绩工程,也不是随便的“化化妆”就可以的。没有“里子”的“面子”是扁的,只徒有其表,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外表固然重要,但将其美化的再好,扶贫表格填的再完美也是空无一物。最终经得起考验的是“里子”,是扎扎实的工作,是一分耕耘一分汗水的劳作。扶贫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而是蜻蜓点水式的走“形式化”道路。回新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