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回复: 2

[已推搜狐] 扶贫不是简单的“1+1=2”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406

主题

357

回帖

2710

积分

机动记者

积分
2710
发表于 2018-8-3 17: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扶贫不是简单的1+1=2
扶贫不是简单的“1+1=2”,更不能光靠政府和扶贫干部“剃头挑子一头热”,必须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让贫困群众有脱贫的心劲、意愿,不断提升他们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才能带领他们摘下“贫困帽子”、驶入致富“快车道”,进而拥抱小康生活。只有这样,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才打得赢、赢得久。(8月3日,央视网)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如果扶贫工作局限于简单的“1+1=2”,群众缺什么、政府部门或帮扶干部就提供点什么,这样的帮扶只能是一阵风,风刮过后群众的贫困面貌会依然如故。
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就得下深水、做实功、真扶贫,要有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的恒心和毅力,出实招、办实事、促实效。笔者认为,要防止简单化的“1+1”,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
去“劣根”。即抓好精神扶志,要深入细致搞好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既注重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又注重改变“好吃懒做”等习惯,消除他们的“劣根性”,增强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将贫困群众的发展信心真正树起来。
培“良土”。贫困群众的“恶习”纠正了,发展信心有了,如果没有致富门路也枉然。这就需要帮扶干部下得“绣花”功夫,协助他们解决好制约发展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就业就学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着力为发家致富创造良好条件。
育“种子”。即根据土地状况、人员结构等,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培育出持续增收的“种子”。比如,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引导适龄子女上好学,争取成为大山的“金凤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等等。
去“劣根”、培“良土”、育“种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发展动力,帮助他们找到发展出路,扶持他们走上正确路子,才算帮在了关键点、扶在了实在处。
作者:甄忠明





上一篇:铲除行业“保护伞”庇护需要对症下药
下一篇:管党治党需要真担当严问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406

主题

357

回帖

2710

积分

机动记者

积分
2710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8: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平台,怎么回复不了呢,没提供到新闻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406

主题

357

回帖

2710

积分

机动记者

积分
2710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8: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打得赢、赢得久
http://opinion.cctv.com/2018/08/03/ARTIj74aYroXdU24Q7Gs3VXJ18080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时代新声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4-5-3 16:50 , Processed in 0.231463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