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朋友聊天时谈到工作,突然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们都是市、县级部门的公务员。作为新进年轻人,多干事,多锻炼,提能力,适应岗位需求,真正把公务员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做,本不该有所怨言。但偏偏在公务员队伍中,有着这么一支“尖刀连”,这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什么说是“尖刀连”?因为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身怀绝技:有能少做不多做,能不做不少做的“减负大法”;有问题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凌波微步”;有你忙任你忙,我自岿然不动的“金刚躯”......某L,30出头,人很好,能跟你聊生活聊一天的那种,能在生活上关心同事,与同事和睦相处,朋友圈也是风花雪月、诗情画意的文艺风。但她非常谦虚,遇到工作需要配合或者接手的情况,总是:“不好意思,领导没给我安排,所以不归我管”或者“我完全没接触过这些,弄不好,真是对不起,能不能就你负责了?”像某L这样的,仅我周围,就有一定的数量。从年龄结构上看,“尖刀连”呈倒金字塔型,随着年龄递减而递减;从家庭条件看,经济条件较差的几乎没有;从年轻人中的性别看,女多男少(从历年录取公布的数据粗略的看,公务员男女比例接近2:3)。 “尖刀连”的存在,对于公务员的队伍来说就像癌细胞一样。目前虽不致命,但遗祸无穷。“六旬大爷性别女、你这寻常老百姓够厉害了”、广场违规遛狗不听劝殴打保洁员......这些在我们普通公务员看来其实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时发生,正是因为碰到了既没有责任感也缺乏危机感的“尖刀连”。对外,政府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一百次的正面宣传抵不过一次的负面报导。对内,破坏工作纪律,降低工作效率,影响上级政策落地落实,更对同事和家人起了坏的示范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单位u编制总是不够用的原因之一。 既然“尖刀连”问题这么大为什么还能存在这么久?可以说,“尖刀连”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使得部分大龄公职人员跟不上节奏,出现了学不懂、学不动的情况,但又不可否认他们在曾经的岗位上做出的贡献。虽然《公务员法》对于公务员的管理有了质的规定,但实际上却缺乏可操作性。对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大龄“尖刀”,在说服教育劝导各种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同事碍于情面不好说、领导怕矛盾凸显不愿管,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采取调整工作岗位的方式了。他们就这样穿上了皇帝的新衣。一方面他们的存在固化了社会对公务员队伍“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他们对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子女的教育更容易偏好于安逸和享受。 目前,“尖刀连”已经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以四川和青海为例,今年上半年分别计划招录5851名和1166名公务员,报考人数却高达160253和67129,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但就是在这同一批次中,纵然有不畏艰辛、毅然决然主动去到西部偏远县城驻村扶贫的,却也有某G君在交流中表示,脑子坏了才去,我就是为了好耍才考的公务员。这部分年轻人在过五关斩六将后,很有一种我进来后,哪怕世界洪水滔天的意味。于我个人而言,这实在是一种很难接受的态度。平凡的岗位不求建功立业,但正如柏拉图所说,各司其职,才是最大的善。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变成了一种欺骗。就像卖保健品一样,卖力喊爹叫娘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老人的口袋。当少数人努力考公的目的在于轻松的寄在体制上吸血,不求撑个胖子,但求日子舒坦的时候,只想享受权力而不愿意履行公职义务的时候,不公就产生了。而这种不公的直接后果就是“破窗”效应和“塔西陀”陷阱。 从网络舆情和我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我国已经一定程度的陷入了“塔西陀”陷阱。一位教授曾说过,“塔西陀”陷阱就表现为政府公信力缺失,社会不信任政府。一旦这种“我不信”进一步演化成为“我不服”的时候,社会革命就开始了。王歧山曾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监管,严管才是厚爱。总要有小孩指出来,皇帝是没有穿衣服的。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想,是时候同公务员队伍中的“尖刀连”亮剑,对公务员考核动真格了。只有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头顶,“尖刀连”才能真正重拾责任心,真正的把公务员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对待。 作者:李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