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不仅需聚拢在党旗下,更要在流动中为党旗争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明确责任主体、多方协同配合,在做好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方面综合发力,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作用。(1月15日《人民日报》) 在当前的党建工作中,如何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可以说是其中一大难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党员外出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索性成为“隐性党员”;更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对党的活动漠不关心。 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生活,就容易变成大家口中的“口袋”党员、“失联”党员。然而,40年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不断发展完善,所谓“雁行千里不掉队”,在流动党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找到了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载体,把广大流动党员集结在党旗下,凝聚成一支流动的先锋队。“离乡不离党组织”“流动不流失”,各地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等方式,扩大流动党员党组织覆盖,将其纳入属地管理体系和区域化党建格局一体推进。 为了心中那片红,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助力精准扶贫,为扶贫公益活动捐款捐物总额超过2000万元,建设通村公路100多公里,结对帮扶贫困户100多户。这种“发家”不“忘家”的精神,不仅促进了企业和个人的成长,更造福了整个社会。 随着各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广大流动党员找准定位、积极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流动党员有了家,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只要流动党员齐心协力,“他乡”也能如“故乡”般温暖。 作者:毛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