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岗变迁看改革魅力 穷则变。1978年12月一个普通的夜晚,就在这间破旧的茅草屋内,严金昌等18位饿怕了的庄稼汉开会,毅然决然地按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签下了一张生死契约。契约的内容寥寥数十字,却震撼人心:“我们分田单干,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8月1日, 人民网-安徽频道) 1978年的这次生死契约,到底会是什么结果,对18位村民来无法预料,他们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就算是坐牢杀头,也要尝试打破集体经营体制,为了走出食不果腹的窘境,只能赌一把。所幸,这场赌博赢得盆满钵满,也赢来了全国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改革就得有阵痛和隐忧,但改革需要大胆尝试的勇气。但改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正如随后的20多年,小岗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是为什么? 直到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下派的沈浩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通过对小岗村实地走访、问诊把脉才找到了答案。解决小岗村的“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问题需要改革,以改革来打破小户经营模式。 修通友谊大道、推进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在沈浩的带领下,短短4年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两倍,顾虑重重的小岗村村民再次尝到了改革甜头,小岗村的改革实践也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现如今,许许多多的农村地区仍然比较落后,完全照抄照搬“小岗模式”肯定行不通,因为各地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等不尽相同,改革还需因地制宜,但改革引领发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发展问题要靠改革去解决。 改革驱动发展。要顺利推进改革,两方面因素不可或缺:改革意识和改革引领者,这两方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 对群众的教育引导。通过干部走基层、广播电视村村通、举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改革小农意识,转变小富即安思想,主动适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改革潮流,走集约化、模范化发展新路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改革带头人培育。如今的农村,特别是边远山村,留守的大多数是妇女、小孩和老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在外务工。不解决好农村缺人、缺能人的问题,农村发展改革很难见到效果,各级政府必须在人才“引、育、留”上下功夫、添措施,将更多的有志青年和成功人士引入农村,让他们扎根农村、发展农村,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作者:甄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