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不是镀金,挂职就是“任职” 从1995年开始,渭南和福州就有了互派干部的传统。2014年,渭南和福州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年轻干部挂职的常态化机制。23年来,先后互派干部9批105名。这些年轻干部逐步走上重要岗位,挑起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8月1日,人民日报) 挂职锻炼,是人生磨砺的好机遇,它不是镀金,不是享受,而是解放思想、锤炼品质的过程。面对改变和挑战,挂职干部要调整状态、转变角色、转换观念,从心理认知、思维方法、工作态度、工作手段上都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在工作中摆正位置,做到尽职不越位、协助不惜力,要把挂职当做“任职”。 转变角色。对干部个人而言,挂职意味着在新的单位、新的岗位上开展工作,角色的转换对于挂职干部来讲是必须迈过的门槛。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干好本职工作,既要注意工作方法,又要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不能觉得自己是挂职干部就不敢动真碰硬。 转换观念。干部如果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就成了“井底之蛙”,通过外派挂职锻炼,开拓眼界。挂职锻炼的真正目的是真学实干、取回真经,把外面先进的管理经验、工作方法学回来,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实践,然后结合我们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干部挂职交流,是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特别是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之间交流合作。将优秀干部下派至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不但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活力,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服务。渭南市通过‘互派、上请、下挂’立体式挂职新模式,一大批头脑活、懂经济、会干事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重要岗位,挑起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作者:向尚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