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不是非此即彼、矛盾对立、不可调和的,他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短视的、盲目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昙花一现式短期繁华,都是自欺欺人,必将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所以,实现长眼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生态发展经济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生态经济,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势在必行。要瞄准市场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中不能贪多求全,要从“世界工厂”向“中国硅谷”转变,要注重品牌的打造,追求少而精,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不能有污染了再治理的短视念头。
发展生态经济,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四川宜宾的蜀南,在守护环境中打造出“竹品牌”,竹生态、竹旅游、竹工艺、竹加工、竹文化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贵州赤水,把石斛种植作为当地渔民转农户的“扶持产业”。结合生态环境发展需求,渔业转变为石斛产业,植被绿了山谷、收益鼓了腰包。无论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还是实现产业的成功转型,无不是走一条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得益彰的可持续道路。
发展生态经济,要强化市场主体监管。三大攻坚战中有一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提高企业污染环境的违法成本,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意识,不敢污、不能污、不想污。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互利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作者:陈红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