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关键在精准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编辑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来源:人民网) 脱贫攻坚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我们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贫是重要前提。我们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摸清扶贫对象家底。一些地方在精准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还要精准施策。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的精准的开展扶贫工作。 还需注意,现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贫困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围绕中央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脱贫攻坚的阳光雨露。(文/胡杨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