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企业家对公职人员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和问题进行监督,我们将第一时间调查处理。”近日,车桥、施河等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乡镇的主要民营企业负责人相继收到该区第二监察员办公室发放的“监督联系卡”,这是该区监察员办公室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的积极探索。(12月27日,人民日报) 随着执纪监督的持续深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监督“探头”融入了基层,让基层干部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监督之眼”。《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出台,就是为了让全体公职人员能够感受到监督,让那些认为自己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的基层公职人员能够被纳入监督范围,从而在被监督过程中匡正自身行为,维护广大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让执纪监督无“死角”,就要把监督之眼对准基层,对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正如淮安区一样,在全省率先推进向基层派出监察员办公室改革试点,确保监督职能向基层覆盖延伸。而且,为了拓展成效,在每个行政村选择一名在群众中威望高、关心村级集体事务发展的老党员、老干部作为村级信息员,全区共选聘334名,填补了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的监督“空白点”。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监督全覆盖的情况下,当地才能够相继查办两起基层工作人员侵害群众利益案件。 让执纪监督无死角,就是要让监督制度活起来,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执纪监督不仅是纪检监察干部的事情,更是广大党员群众的事情,人民群众最期盼的就是工作生活环境更好些,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一些公职人员的来源渠道广泛,情况也比较复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公职人员侵犯群众利益而不自知,还觉得自己很有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强化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把基层一线的老党员、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吸收进来,让他们发挥“信息员”的作用,才能够更好地粘合监督者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民群众的信息接踵而来,让那些违规违纪违法者无所遁形。 让执纪监督无“死角”,每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梅子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