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市开展大调研以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扑面而来,无论是群众还是企业,获得感和满意感都有了明显提升。大调研后期,更应及时回顾盘点,把调研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收集梳理起来,总结提炼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将调研走访活动形成成效机制,保持大调研的恒温。 一体验,尝一尝民生酸甜苦辣,让调研更有人情。有些调研活动缺乏换位思考,身入而心未入。究其根本,在于存在着“为调研而调研”的思想。蜻蜓式的追光点水,悟空式的到此一游,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倒在群众中留下不好的印象,造成不良的影响。大调研要想“研”出方法和成果,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感同身受”,做到“角色代入”,通过“走进去”的方式,将人民群众的所盼、所求“带出来”,这“一进一出”打破了行政地位的壁垒,才能把握基层呼声和一线需求。只有切身体验群众的“酸甜苦辣”,才能使民之所望成为工作之所向。 二蹲点,踩实农村这片土地,让调研更接地气。有的调研人员亲临现场、亲身体验,却仅停留在一般了解之上,只看表面现象,满足于一知半解,结果是只注重“调”的起步,却忽略了“研”的收官。“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牢骚话、实在话,才能看到真情况,拿出好主意。俗话说:“有真知才会有灼见。”搞好大调研,惟有以双手触摸民情,方能成其真。借着大调研的东风,年轻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是听真话,摸真情,获真知的好办法,也是培养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更是组织上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途径。 三联系,攀一组基层亲戚,让调研更像回家。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热炕头。调研之初,需要走进群众家里;调研后期,就需坐热群众的板凳,走进群众的心里。这就需要形成领导干部定期联系村居,联系企业、联系党外人士的“三联系”调研常态机制。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党员都有了特定的调研对象,攀上了一组基层的“亲戚”,自然就有了“常回家看看”的念想。从一次两次调研时的尴尬拜访,到三次四次登门时的热情招呼,“三联系”的调研走访能真正让干部成为家里的常客,让调研成为拉家常。 大调研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不让大调研成为一阵风,而是成为听到真声音的渠道,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们继续体验、蹲点,与群众保持联系,建立起大调研的常态化机制,让大调研工作有的放矢,让调研成果落到实处。 作者:俞淳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