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没有鸡鸭鱼鹅那还叫农村吗?”7月26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的联组会议上,江苏省人大代表对畜禽污染整治进行询问——一些地方对待畜禽养殖场的整治,简单采取禁养、关闭和拆除的办法,比如提出要建成“无猪镇”“无鸡镇”。对此,该省环保厅厅长王天琦坦言,在部分地区确实存在把握政策不准的现象,有的地方出现简单粗暴的“一刀切”。(7月30日,人民日报) 民生政策,总要讲究个平衡周致,自然也离不开民主与妥协,因此以人为本、广听民意才显得必要。与此同时,一国之内,社情繁复,群体多样,利益多元,因此治理之道也便不能不顾实情,用同一方式来处理所有问题,所以不简单地“一刀切”,亦是题中之义。这些道理,大概没有多少人反对。但“理都懂”是一回事,遇到具体的治理问题时,却难免在“一刀切”或“一禁了之”的老路上一种狂奔。 总之不会有人承认自己在搞“一刀刀”。这正是事情的难办之处。尤其让人心累的,是一些治理者在制订一些明显偏颇的公共政策之时,常常都有着一套看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尽管我总也无法分清楚,到底是因为公共治理者沉迷于“一刀切”或“一禁了之”带来的简单粗暴感,还是他们真的相信了他们在制订那些偏颇政策之时,所给出的那些理由。 其实更过分的还有许多城市曾经纷纷推出的“禁乞令”。但是当他们在一力施行此种以牺牲弱者利益为手段、“一禁了之”的做法之时,他们无不矢口否认这是一种“懒政”,偏偏都美其名曰是为了“城市美化”以及“市容市貌”。类似的事例,不胜烦举。 能否使公共政策在制订之时能否真正听取民意,的确是公共治理可以免于“一刀切”的要害所在。但事实是,缘于某种代言能力的不足以及公共渠道的缺乏,使得所有公共决策中“一刀切”式的治理,最终都会沦为向社会最弱者的伤害与侵犯。 还是论语里的那句话,“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广征民意,使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对于公共政策的制订拥有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样的说法或许仍没什么新的,但无此则不足以规避与民生利益关切的公共政策偏颇现象。 作者:布夫惹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