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说话,得民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是答好新时代考卷的必然要求。(7月30日,人民网) 干部每天都要和群众打交道,做群众工作,与群众沟通交流,主要靠说话,说什么话,怎样说话,对做好群众工作至关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说话,先贤圣哲视之为立言,儒家诸多经典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会说话,大者可以名垂千骨,定国兴邦,历史上曾有苏秦游说诸侯挂六国相印,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就秦国统一大业,触龙说赵太后解决国家危难。不会说话而惹祸上身的比比皆是,陈国国君说话不注意礼貌而招来麻烦,孙权求亲而关羽出言不逊大失荆州。“好好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的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中,语气生硬,说话气冲气粗且口满,原本一件小事因为不会说话而酿成大事,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 干部要以谦虚口吻语气与群众打交道,与群众说真心话、贴心话、实在话。要把群众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听群众说心里话,与群众聊家常,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对群众的承诺要切切实实的落实,切记打“空头支票”,对于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解释清楚,不能失约杳无音讯。结合工作需要学习法律法规、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为“会说话”奠定基础业务能力,实现说的清、讲的明、做得到。 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干部在同群众打交道中,要敢说话、能说话、会说话,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罗 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