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三减”斩断扶贫贪腐“黑手” 截留救灾资金、挪用扶贫金、冒领补助款......近日,山西省纪委监委曝光了数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中国网,7月26日)
打开中纪委和地方纪委网站,可以清晰看到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不在少数,违法违纪金额从几百元的“捐赠费”到是上百万的工程款,从被动违纪到主动违法,每条通报都触目惊心,本应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却成为贪官污吏眼中的“唐僧肉”,让每一位党员干部寒心和不齿。
为何扶贫领域的腐败屡禁不止,甚至随着国家大规模扶贫奔康的节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原因是众多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老虎”、“苍蝇”的落后思维,那只能在监管上加力度以求减少腐败。
加更严的程序,减漏洞之机。事关扶贫的项目,无论大小,都应通过严格、标准的程序来立项,项目进展过程中,也应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严格监管和留痕。坚决杜绝“稀里糊涂和稀泥”、“半遮半掩就完工”、“候补假资料”等情况发生。只有把每一道规定程序都走到位、都落到实,才能保障项目全程的科学合规。今年7月,贵州通报的一个村支书王昌荣在明知自己不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情况下仍将自己列入危房改造范围,获得危房改造补助资金6500元的案例,如果审核程序更严谨、更全面,那也许能够避免。
加更多的审计,减侥幸心理。事关扶贫的项目资金,无论多少,都应该接受审计。农村很多资金比如“一事一议”,因为是专项资金明确会进行审计,所以“一事一议”项目相对较为规范,贪腐较少。扶贫资金也可效仿,明确审计原则和审计标准,强调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干部注入一只“预防针”,以审计倒逼履职,打消干部的侥幸心理。
加更畅的信息,减暗箱操作。有些贪腐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自认为做的天衣无缝,不怕程序、不怕审计,唯一怕的就是公开。只有把项目资金情况公开出来,群众雪亮的眼睛自然会发现端倪。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开始流行“指尖上的信息”,群众只需在微信公众号上即可轻松查询自己应该享受的资金或是相关项目的资金情况,这样更公开、更阳光、更透明,能够更好的减小暗箱操作的可能。
斩断扶贫领域的贪腐“黑手”,任重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张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