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琼芬 于 2018-7-29 19:57 编辑
年轻干部成长,好似炼铁成钢。炼钢需要脱杂、去气、调成分,年轻干部亦要去掉躁气、傲气、颓气、戾气,淬炼锻打,方可练就“钢筋铁骨”。(7月25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这为各地区各部门如何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支了高招。 所谓“吃劲岗位”,指的是那些条件艰苦、地处偏远、问题复杂,矛盾多、任务重、难度大、压力大、社会关注度高的岗位。在这些岗位,遇到的诸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治理、信访维稳等热难点问题最直接,面临的各类社会矛盾最尖锐,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压力最巨大。 然而,俗话说得好,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吃劲岗位”才是冶炼“真金”的好地方。它既是人才成长的大熔炉,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品质;又是人才培养的大舞台,可以增强人的本领,施展人的才干。年轻干部如果不投身到火热的基层实践,就无法真正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5年前,河南郑州的李新军辞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职务,来到荥阳市刘河镇,任党委书记。刘河镇地处山区,没钱,没地,没项目,要摘掉“穷帽子”,可谓难上加难。李新军上任后,跑遍全镇,挨个查看地块,成功盘活990亩建设用地,流转5000多亩农地。之后,逐一落实招商线索,两年引入11个项目,总投资13.12亿元。两年后,他调任上街区委副书记,负责发展通航产业,得益于这一阶段的积淀。 年轻干部在“吃劲岗位”上的经历,是坐在办公室里难以体会到的;学到的本领,也是泡在材料堆里难以掌握的。只有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才能深刻了解一线状况,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年轻化”和“高学历”,为他们铺路子、架梯子,忽视必要的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把尚不成熟的干部放到重要岗位,甚至“火箭式”提拔年轻干部,这样的“揠苗助长”,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所以,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主动到一些“吃劲”的岗位上去磨炼。 作为组织部门,要积极为年轻干部提供基层锻炼的机会,抽调年轻干部到急难险重一线的“吃重”岗位淬火锻炼,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促其健康成长。要坚持每年定向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吃重”岗位工作,在岗位设置、待遇保障、后续使用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作者:李琼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