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根治攻坚中的“心病” 时下脱贫攻坚战役进入闯关夺隘的关键时期,“5+2,白加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这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实际的工作中,贫困群众不信任扶贫干部,难以做到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同时基层干部也甚感委屈,让干群关系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微妙变化。 中国式扶贫走过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从建设社会主义首倡消除贫困,到先富带动后富力求共同富裕,到“三个代表”思想开辟扶贫新路径,到科学发展观缩小国民贫富差距,最后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思想。一系列从心到行的实践,让中国式扶贫创造出世界奇迹。而当下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在2020年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压力不小、困难不少,最为突出的表现在群众和干部思想上沟通不到位。 贫困群众对当下扶贫干部的工作存在怀疑心理、看客心理、敌视心理。对扶贫项目不看好、不接受、不行动;抱着破罐子破摔的“等靠要”思想;如若诉求得不到满足就和扶贫干部结仇甚至辱骂。这让扶贫干部在基层的开展扶贫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流汗又流泪。另一方面除了贫困户自身原因,还有当下扶贫工作存在搞形式主义的嫌疑,扶贫干部为考核评估补扶贫材料、打卡拍照片、制度上墙不上心等等,真正花费在扶贫工作上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不仅影响脱贫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也恶化了贫困地区的干群关系。扶贫工作进入涉险滩、啃硬骨的关键时期,找准贫困户的“心病”所在,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显得尤为必要。 根治根治攻坚中的“心病”,还需找准病灶对症下药。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一方面扶贫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扶贫工作的标准,运用自己的所长真正的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避免急躁情绪和功利主义的心态作祟,脚踏实地的为群众服好务,相信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会予以扶贫工作客观公正的评判。另一方面针对群众的心病,扶贫干部要多深入群众中宣讲扶贫政策,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升信任度。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做好思想扶贫工作,帮助群众树立起脱贫的光荣导向,增加脱贫的内生动力。 (陆希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