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坚决制止产业扶贫中“人情送礼”行为。要求各地在组织扶贫观摩、调研等活动中不能摆放、不得赠送扶贫产品,参加活动的人员不品尝、不收受扶贫产品。(12月9日 人民网) 目前,我国针对贫困地区和个人采取的扶贫措施不在少数。其中产业扶贫既充分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自力更生;又能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打造电商扶贫等新路线,因地制宜,无疑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渐渐出现一些赠送、收受扶贫产品的现象,给产业扶贫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扶贫产品进入了“人情送礼”的圈子。 追其原因,要推动产业扶贫,不得不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加销量。这便有了为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质量而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展销活动,另一方面是接受上级部门进行的调研和考察项目,或者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交流。在此过程中,为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主办方或者策划者就选择了以扶贫产品免费赠送,或者给与品尝的方式增加调研者和观摩者对产业扶贫的认可程度和赞赏。大量的扶贫产品用于面子工程和人情交往,虽适时拉近了于调研、促销活动参与者的距离,却让扶贫走进了岔路。 显然这是不可取的。此次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制止收受扶贫产品的通知,对此明确作出了规定。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理解。第一,如何看待扶贫产品。扶贫产品是国家扶贫政策下各地区扶贫的产物,不仅仅是个人的简单的农产品,它凝结了扶贫部门和贫困人民的努力,代表的是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的希望。而不加区分地直接用于各种调研、观摩的免费品尝赠与,是对扶贫产品本身价值的抹杀和对其意义的不重视。第二,如何看待产业扶贫的。产业扶贫是国家的一项扶贫政策,其过程同样应当遵循公正公开的制度和接受严谨的监督程序,经得起检验。如果通过“人情送礼”的方式企图增加扶贫认可度,是破坏工作作风和纪律的,那自然不可取。第三,如何看待 “人情收礼”。产业扶贫要搞得“实在”,要真正从资源整合、成本降低、产业发展、渠道销售为贫困户带来收入,解决经济生活困难。调研者和观摩者的目的要么是获取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要么是指出发展的不足支出提出交流,都并没有需要收受大量扶贫产品的必要性。参与调研和指导要遵循的基本纪律要求也是他们应知的。如果每到一地参观和调研都要收受群众的劳动产品,必然给群众留下了吃拿卡要的印象,也违反了调研的纪律和调研的初心。 禁止收受扶贫产品既是在保护贫困户的劳动和付出,也是在提醒产业扶贫各个环节的人员不能因为扶贫业绩而忽视了制度和界限。扶贫产品有它美好的寓意和希冀在里面,不要让“人情送礼”的习气坏了产业扶贫的辛苦努力。(作者:罗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