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导向明确、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体系。作为一大亮点,《意见》明确提出,我省将建立向重大发展战略、产业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以及青年人才倾斜的人才评价特殊通道。(四川日报,12月10日)
人才分类评价才能竞相发展。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力,其价值属性在于具有每一方面的特殊才干,往往用同一套标准来评价会使得人才“水土不服”,无法真正得到公正的评判。比如,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之间的区别就很大,往往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不用投入太多就能看到效果,而基础研究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有时候投入得多也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单从短期收益来判断人才价值和学科价值显然是缺乏战略眼光的,当今世界国家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基础科学领域,我们必须看到基础而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至关重要性和无法代替性。因此,要想公正客观的评价人才,分类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分类评价是人才竞相发展的理想机制。分类的好处主要就是好在评价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于事实和行业发展要求。一方面要做好岗位评价界定,推进科技、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医疗卫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农村实用人才等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破除当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情况,突出“分餐制”,实行有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切实将每一类人才的贡献和评价科学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做好结果运用,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落到实处,切实把结果用到不同种类的人才的综合管理、职务晋升和选拔使用的依据。另外,还应建立人才评价动态调整机制,打破人才评价“终身制”,把控住人才的“人口”,敞开人才流动的“出口”。
作者:闵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