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澎湃新闻) “痕迹管理”是检查干部工作实效的标准之一,但是现在大家对“痕迹管理”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只注重最后“痕迹”的结果,忽视了过程,当做任务来完成,忘记了它的初衷。 “痕迹管理”要“走心”。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作为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基层干部,其工作要脚踏实地,工作内容要“走心”,更要杜绝过于形式化的“痕迹管理”。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只看“痕迹”,实地调查草草了事,事事以“拍照”为重,没有真正的了解到群众的需求。“走心”的工作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为国利民,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真真切切的了解群众的需求,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干部工作拒绝“秀”。如果在工作中只看重“面子功夫”,不是看重工作的“成绩”,将“秀”带入工作中,这与我们的工作实质背道而驰。前段时间,“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场大比武并不是真正的脱贫比武,而是资料“痕迹”多少的比武,形式化的工作成效展现完全弄错了工作方向。基层工作的实质是真切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因地制宜的帮助群众,而不是为了考核检查“挣表现”。干部工作要实诚,莫让真脱贫变成“秀脱贫”。 汤姆·彼德斯说过:不要让形式主义淹没和窒息了精神。“痕迹管理”这种逐渐冒头的“新形式”主义就是歪曲了工作实效成果的初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不要为了考核而考核,在目标检查中只重视“痕迹”,忽视群众真实的需求。在工作上“走心”,要踏踏实实的为国利民,拒绝在工作中“秀成绩”,实实在在的为群众解决问题。基层干部工作要抓实,莫让工作变质,让百姓伤心。(何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