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未来5年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取得现代化建设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时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作为基层青年党员干部,我们当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开放的动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效,在广袤田野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实践证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激发发展活力的关键。在广东梅州金柚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得知通过科技赋能与农文旅融合,金柚产业实现产值倍增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打破传统农业思维定式,构建“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乡村自由流动。 青年党员干部应主动担当“改革先锋”,在土地制度、集体产权、经营模式等领域探索创新。可借鉴广东“点状供地”政策,破解乡村旅游项目用地难题;推广“股权量化”改革,让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分享产业红利;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将高校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某试点村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民宿经济,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印证了改革释放的红利。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激活市场主体的关键。通过建立乡村政务服务“一站式”平台,将涉农审批事项压缩50%以上;推行“承诺制+容缺受理”模式,让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轻装上阵。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正在浙江“千万工程”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二、构建开放合作格局,拓展乡村振兴“发展空间”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在乡村振兴领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广州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广东通过“跨境通关一体化”改革,使荔枝等特色农产品48小时直达东南亚市场,这为乡村产业融入“双循环”提供了示范。 青年党员干部当以“地球村”视野谋划发展,让山货出山、海货进村。构建“东西协作2.0”模式是突破地域限制的有效路径。可借鉴广东与贵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经验,通过“飞地经济”“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某县通过与北京新发地市场建立直采通道,使苹果销售价格提升30%,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彰显了开放合作的乘数效应。 数字技术为乡村开放插上翅膀。通过搭建“云上农博会”“直播助农”等平台,让糍粑、竹编等非遗产品走向全国;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提升“土字号”品牌附加值。在陕西柞水木耳案例中,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印证了“数字赋能开放”的巨大潜力。 三、坚守人民至上立场,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始终强调“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在叶剑英纪念园,他叮嘱要“传承红色基因”,这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中既要发展产业,更要涵养文明乡风。青年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统筹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建立“民生实事清单”制度是践行人民立场的具体实践。通过每月召开“村民议事会”,收集整理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民生诉求;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纳入考核,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某村通过实施“五小工程”(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广场),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生态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底线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广“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生态种植模式;建立“生态银行”,将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转化为集体收入。在福建三明林改实践中,通过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实现“不砍树也致富”,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党员干部当以“改革者的勇气”“开放者的胸怀”“实干者的担当”,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让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墨,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基层智慧与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