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作出战略部署。新征程上,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工作深刻把握执纪执法的辩证法,清晰构筑“监督之盾”与“担当之翼”关系模式,以精准审慎的监督激荡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新气象。 打实政治监督“护航舰”,在聚焦大局中校准航向。政治监督的核心在于确保“国之大者”落到实处。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将监督嵌入政策制定、项目实施、战略推进的全过程,以强有力的监督穿透基层治理表象,洞察政治偏差,及时校正方向、消除梗阻。监督并非不信任,而是对事业负责、对干部爱护的体现。通过有效的监督,既防止行为“脱轨”,又为担当者扫清“路障”、撑腰鼓劲,确保党员干部在服务大局中方向明确、行动有力,始终沿着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正确航道破浪前行。 树立日常监督“边界尺”,在严管约束中激发活力。党的纪律是党员干部约束自我、规范用权的行为准绳。这把“边界尺”,既清晰标定了不可触碰的“红线”与“底线”,也为干事创业划出了安全的“跑道”和“赛场”。要持续巩固深化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让铁的纪律转化为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深刻认识“可为”与“不可为”的实质界限。突出日常警示功效,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防范苗头性问题演化为违纪行为。清晰的边界感和风险意识,为干部在改革攻坚中“偏向虎山行”提供了底气支撑,确保了担当作为既大胆进取又行稳致远,在纪律的框架内激发最大活力。 磨利执纪问责“手术刀”,在治病树人中净化土壤。零容忍惩治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对违纪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形成震慑,坚决清除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病灶”。同时,也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坚持宽严相济,精准把握政策界限。切实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予以实干者客观评价和纠偏保护,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负责的干部撑腰壮胆。深化以案促改,加强对受挫干部的跟踪回访和关心关爱,为其卸包袱、增信心、鼓干劲,真正实现处理一人、教育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 监督之盾愈坚固,担当之翼愈矫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持续探索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有效路径至关重要。只有让监督制度体系真正发挥保驾护航作用,才能让每位干部都能有规可循、心无旁骛,激发出奋勇担当、锐意创新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