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作风是事业的成败之要。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基层作风建设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生态的“护林员”,需以政治监督为根、制度约束为纲、文化浸润为魂,三管齐下破解基层作风顽疾,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政治监督“定航向”,校准作风建设“坐标系”。基层作风之弊,往往源于政治意识偏差。纪检监察机关需紧扣“国之大者”,将政治监督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建立“清单+台账”管理模式,定期对基层党组织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政治体检”,重点纠治“上热中温下冷”“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问题。例如,某地纪委监委创新开展“政治监督进村居”行动,通过列席村党支部会议、查阅“三会一课”记录、走访群众等方式,精准发现并整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这种监督不是“挑刺”,而是通过政治引领,让基层干部明白“为何抓作风”“为谁抓作风”,从根本上夯实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 制度约束“织密网”,筑牢作风建设“防火墙”。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隐蔽性,必须以制度之“笼”关住权力之“虎”。纪检监察机关需推动基层构建“全周期管理”制度体系,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问责全链条。一方面,完善“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将惠民补贴发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事项纳入清单,明确权力边界;另一方面,建立“大数据+群众监督”平台,通过扫码举报、实时公示等方式,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例如开发“基层作风监督云平台”,通过整合12345热线、信访举报等数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实行“黄牌预警”。只有制度的刚性执行,才能让基层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最终形成“不想腐”的自觉。 文化浸润“强阵地”,激活作风建设“动力源”。作风建设既要“破”更要“立”,需以廉洁文化涵养基层政治生态。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家风故事,打造“一地一品”廉洁文化阵地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像是在基层设立“清风驿站”,通过播放廉政微电影、开展“家风故事会”等活动,让廉洁理念融入群众生活;同时,选树“勤廉榜样”,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干部大张旗鼓表彰,形成“学有标杆、行有示范”的氛围。文化浸润不是“软任务”,而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基层干部从“被动守规”转向“主动崇廉”,最终实现作风建设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