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蓝图的实现,终究要落到基层的土壤中;改革的穿透力、开放的包容力,最终要通过基层实践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实效。作为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基层既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唯有扎根基层、精准发力,才能让全会精神在一线生根结果。 基层改革要聚焦 “急难愁盼”,打通制度堵点。全会提出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对基层而言,就是要把改革的手术刀对准群众办事的痛点、企业发展的难点。如今,不少乡镇推行 “一窗通办”“就近办” 改革,将社保、医保、企业登记等高频事项整合到便民服务中心,让群众 “跑一次腿” 就能办成事;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基层金融网点与村集体合作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简化贷款审批流程,让 “金融活水”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革举措,正是基层对全会精神的生动诠释 —— 改革不必贪大求全,关键要贴近实际、解决问题,让体制机制的完善真正惠及经营主体和普通群众。 基层开放要立足 “本土优势”,激活发展动能。全会强调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基层来说,开放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搭建内外联动的桥梁。在中西部农村,不少基层干部牵头成立农产品合作社,通过跨境电商综试区将特色水果、手工制品销往全球;在县域经济开发区,基层政府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 项目,引进外资企业共建产业链,既解决了本地就业,又带动了产业升级。基层的开放或许没有大都市的规模效应,但有着 “接地气” 的灵活性,通过找准自身定位、链接外部资源,就能让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让高质量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外部动能。 基层创新要紧扣 “实践需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会提出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层虽不是科研创新的主阵地,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许多乡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将农业新技术、工业新工艺送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在乡村振兴一线,基层干部鼓励农民探索智慧农业、生态养殖等新模式,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质效;在社区治理中,数字化改革让智慧安防、线上便民服务成为常态,用技术创新改善群众生活。基层的创新往往源于实践需求,这种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的创新,正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土壤,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 “源头活水”。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基层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层干部要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拿出 “敢闯敢试” 的勇气、“久久为功” 的坚持,把改革举措落细落实,把开放通道建宽建畅,把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唯有如此,才能让改革开放的红利直达发展末梢,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