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仅折射出经济发展的密度,更映照着青年服务的温度。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基本建成,这片热土正以“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的独特优势吸引着无数青年人才。当年轻梦想与国家级战略在此交汇,如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让青年不仅在此工作,更愿在此生活,成为这片热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一、大交通:青年通勤的“时间账本”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交通优势不仅体现在宏观规划,更融入青年的日常通勤。这里正打造“123”交通圈,实现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
对于青年而言,时间是最珍贵的资本。赛傲生物董事长张传宇选择将总部落在虹桥临空园区时,特别强调了“活性”这一关键词。“出行便利是我们科研人的福音,也是科研成果落地最有效的助推器。”
便捷的交通缩短的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机会与成果之间的距离。 在虹桥,很多企业的工位经常空置,因为科研人员和销售人员需要经常在长三角各地奔波。这种高频流动的常态,恰恰印证了交通网络对青年工作方式的深刻改变。
二、大会展:青年发展的“机会窗口”
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金额超过5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是青年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会展产业的繁荣为青年创造了多元化就业机会与创业可能。
“商务区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进博会这个大平台,为我们插上腾飞翅膀。”上海海之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是这片热土上无数青年企业的缩影。
从参展商到采购商,从会展策划到跨境服务,大会展经济正构建起完整的青年职业生态系统。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的设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理马德里商标注册、APEC商务旅行卡等服务,更为青年创业者打开了通往全球市场的大门。
三、大商务:青年社区的“服务革新”
在商务功能不断提升的同时,虹桥的社区服务正经历一场以青年为中心的静默革命。位于长宁临空园区的虹桥人才公寓,是上海市中心城区目前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这里不仅为青年提供住所,更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走进虹桥人才公寓,精心布局的图书区、桌球厅、综合休息室、多功能放映厅和学习阅览区五大功能区域映入眼帘,为入住的青年构筑了一个温馨、包容且多元的青年生活社群。
面对保租房社区“租户结构多元、青年流动高频、社群黏性不足”的治理新课题,长宁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借助“青年议事厅”平台,针对保租房建设、运营和管理征集青年们的“金点子”。
青年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为年轻人打造一个面对面交流的社交空间”、“成立住委会,促进住户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丰富完善体育场所、自习室等公共设施”等一批好想法。
在虹桥人才公寓,一面“微心愿墙”上,住户们用涂鸦的方式,贴满了各式各样的需求:“希望开设瑜伽室”、“希望增加短驳直达班车”...
这些看似细微的诉求,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社区的治理模式。
四、大科创:青年创新的“生态培育”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科创功能不仅培育企业,更培育青年人才的创新生态。G60科创走廊、大零号湾等平台载体已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
梅卡曼德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企业将交付中心和销售总部放在北虹桥智能制造产业园后,四年间办公空间从2000多平方米增长到6000多平方米,在细分市场的市占率也达到近40%。这种成长速度,展现了科创环境对青年企业的滋养力量。
“从上海全市的科创布局来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承接的并不一定是‘从0到1’的研发主角,而是‘从1到10’的转化主力。”专家周明点明了虹桥在青年创新链条中的独特定位。
这种定位恰恰与青年创业者注重成果转化的特点不谋而合。
走进虹桥人才公寓,那面贴满彩色便签的“微心愿墙”静静矗立。从“希望开设瑜伽室”到“增加短驳直达班车”,每一个笔迹背后,都是一位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正如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四年间从2.3万亿元到3.2万亿元的GDP增长,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与社区服务的软环境,正共同书写着这座新城区的青春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