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1世纪,领导力这一永恒命题被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内涵。石泰峰同志在第十届中新领导力论坛上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能力召唤,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在全球化浪潮与百年变局交织的今天,领导力建设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管理艺术的范畴,而是升华为一种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引擎,一种凝聚磅礴力量的文化磁场。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决定了领导力建设的特殊性。这并非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一条融合中华文明底蕴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康庄大道。在这条道路上,领导干部既要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又要是脚踏实地的实干者;既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定力,又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见微知著能力。这种领导力的核心,在于把握历史主动,在于洞察时代大势,在于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工作的思路举措,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与时俱进加强领导力建设,首在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在数字经济重塑社会结构、人工智能重构生产关系的今天,领导干部若仍固守陈旧思维,无异于刻舟求剑。他们需要具备的是跨界融合的系统思维,是数据驱动的精准思维,是拥抱变革的创新思维。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从“新质生产力”到“高质量发展”,这些不只是概念更新,更是思维方式革命。唯有以新思维驾驭新变量,才能使领导力与时代同频共振。 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而非权力。在信息透明度空前提高的当下,权威不再依靠职位赋予,而是源于价值认同。现代领导力更加注重以真理的力量凝聚人,以人格的魅力感染人,以共同的价值目标团结人。当领导干部能够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当国家战略与百姓期盼同声相应,就会产生“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磅礴合力。这种力量的凝聚,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力建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永恒的自我革命。面对发展阶段的演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变迁,领导干部需要持续刷新知识储备,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品格修养。从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到乡村振兴的系统谋划,从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到风险防范的未雨绸缪,每一次重大考验都是领导力的试金石。只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才能在复杂局面中游刃有余,在风险挑战中化危为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最独特的现代化。它没有现成教科书,没有可照搬的模式,这就决定了领导力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五千年治国理政智慧,同时胸怀天下,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种领导力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解决中国问题,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 石泰峰同志的强调,实际上指向了一个深刻命题:领导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当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成为与时俱进的引领者,当领导力建设与时代发展同向而行,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凝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写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壮丽篇章。
|